《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
作为北京市“敬老月”活动之一,北京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今天发布《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自2007年以来,该市连续第13次发布本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是介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龄事业最新发展成就、提升全民人口老龄化意识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该报告以2018年底的北京市老龄人口数据为基础,分年龄、分性别、分地区对全市老年人口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解读。同时就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消费市场、老年宜居环境、老年文教体活动与社会参与、老年人优待与权益保障等多方面政策及实践进展进行阐述,更直观反映出本市老龄事业取得的崭新成果。
报告显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龄人口增速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女性老年人占比高于男性,三是高龄人口多、长寿特征凸显,四是区域不平衡,五是老年抚养系数逐渐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北京市老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险持续扩面提标,2017年到2018年,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从每人每月3770元提高到3959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610元提高至710元,福利养老金从每人每月525元提高至625元。海淀区、石景山区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已经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善,2018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继续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全年全市累计发放金额6.5亿元;90至99岁老年人继续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百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高龄津贴,全年全市累计发放金额5863.6万元。
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基本建立。北京市积极构建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提升老年人健康质量为目标,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性、连续性服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018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65.5万次,建成首批老年友善医院20家,累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343.5万份。
加快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积极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连锁的“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组成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2018年,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550家,扶持建设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75个,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80个(其中农村幸福晚年驿站260个)。
老年权益优待与助老志愿活动日益丰富。2018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管理办法》(京民老龄发〔2018〕418号),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老年人社会优待水平,将免费乘坐地面公交车、免费游览公园景区的老年人群范围,从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扩大到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累计制发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总数近384万张。2018年,全市承办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4969件,开展“青春伴夕阳”常态化活动1800多场,参与志愿者3.6万多人次。
不断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北京市通过推进老楼加装电梯、住房保障、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为老年人创造适老宜居环境。2018年,全市老楼加装电梯开工990部、完成加装378部,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免费适老化改造7402户。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北京市“敬老月”以“孝满京城 德润人心”为主题,开展各类敬老爱老助老活动900余项。
据悉,北京市将在四个方面继续加大老龄工作力度:一是积极构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创制力度,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增加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培育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健康养老产业;二是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弥补农村养老发展短板,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切实提高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强化老年人经济保障,提升老年人福利优待水平;四是大力弘扬社会敬老风尚,加强“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理念宣传,进一步发挥好低龄、健康老人的积极作用,开展好特色宣传活动,持续优化孝亲敬老社会环境,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