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布局养老产品或成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方向

2018-06-21 by 博风集团

资管新规的发布,明确了资管领域的诸多基本原则,包括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纳入统一监管框架管理、消除监管套利、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产品净值化等。

其中,最为业内所关注的是,银行理财作为大资管行业中的主力军,现行的投资运作模式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未来整个资管业态或将被重塑。面对挑战和机遇,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转型路在何方?银行理财运作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专访,对以上问题予以详解。

《金融时报》记者:在您看来,应对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今年银行在资管领域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曾刚:资管新规落地后,“老产品”将逐步压缩,尽快推出能被投资者接受的“新产品”,以保证业务规模不出现显著下滑是今年银行资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以6个月以内为主,占比约80%以上,其中,1个月以内占比4%,1至3个月占比50%,3至6个月占比28%。目前,各大银行都已陆续推出了“T+0”的类货基产品以替代1个月以内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且规模快速上升。但是对于占比约77%的1至6个月期限的产品,目前尚无产品推出。

可以看到,为满足这部分主力客户的需求,各家银行都在积极研发1至6个月期限的可替代“老产品”的净值化理财产品,但前景并不乐观。公募基金是最接近于资管新规要求的资管产品,但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状况差强人意。

以接近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特征的公募债券基金为例,截至2018年一季度,公募债券型基金存量1.69万亿元,其中,纯债型基金约1.45万亿元,占比85%,期限分布有开放式、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等期限定开式。其中,剔除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基金,零售端客户纯债基金规模仅约1500亿元上下,与2017年年末银行理财19.79万亿元的个人客户存续余额相去甚远。

《金融时报》记者:公募基金是否可以作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方向?

曾刚:自2003年第1只纯债型公募基金成立以来,已经经过了15年的发展,但零售端公募债基近年来发展状况始终不佳。从表象上来看,是因为公募债基收益低、波动大,收益风险比低,同时受到收益区间相近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等收益确定、无波动的刚兑产品挤压。但实际上,这是由债券资产的特性所决定的。

具体而言,债券有两大特性:一是投资收益来源中,90%来自于票息、10%来自于资本利得。票息是需要长时间持有以逐日累计的,而资本利得是当即体现在净值中的。二是流动性差,变现难度大,交易摩擦成本较高。

总体而言,债券属于需要通过持有来获得稳定收益的资产,而不是交易。若以债券为主要配置资产的净值化产品,产品负债端期限较短,必然将在市场收益率短期内大幅上行时由于票息难以覆盖资本利得,遭遇客户大量赎回,客户也将错过剩余的持有期收益。反之亦然。

因此,如果将公募基金作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方向,即使能比已经发展十几年的公募基金行业做得更好,潜在的市场容量也可能远远不能承接现有的理财规模。平稳转型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金融时报》记者:银行理财运作模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曾刚:银行理财运作模式将从“负债决定资产”转变为“资产决定负债”。

以前,银行理财可以“短负债、长资产”,从而实现远超公募基金的规模扩张,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持有至到期并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二是期限错配和资金池运作。在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债券的市场风险、久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实际上都由银行来承担。就这点来看,过去银行理财的运作模式为“负债决定资产”,只要负债端收益低于资产端,银行就有动力不断地做大规模,从而赚取超额利差。

值得关注的是,资管新规中,“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产品净值化管理”都是对过去经营模式的“精准调控”,资产管理业务回本溯源,资产本身的特性显现。以往的运作模式不再适用,银行理财产品需要从预期收益型转为净值型,收入模式从赚利差到赚管理费,产品的规模将完全取决于产品的业绩。因此,未来银行理财需打破固有模式,从“负债决定资产”转变为“资产决定负债”,遵循资产本身的特性,发行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才能实现规模的稳步增长。

《金融时报》记者:在您看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方向将会是什么?

曾刚: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方向或是布局养老型产品。我们应当看到,推出与现存客户需求相对接的短期限产品,只是应对“老产品”规模压缩的缓兵之计,长远来看,立足于大力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资管规模,着力于布局养老型等长期限产品,才是银行决胜的关键。

从投资端来看,发展养老型理财产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符合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特性,投资端可通过长期持有获得稳定收益;二是可以发挥银行优势,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真正回归财富管理本源;三是有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短期限的产品在资产配置中,为降低久期风险,会倾向于投资短久期的资产,这将迫使企业融资短期化,不利于企业发展。而养老型产品由于负债端稳定,为降低再投资风险,在投资时会倾向于配置优质企业的长久期债权,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真正做到以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的养老金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据相关报告统计,2017年,我国养老金总额8.5万亿元,占GDP比重10%,其中,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约为2.6万亿元。同期美国养老金约为30万亿美元,占GDP比重150%,其中,个人养老金约为9万亿美元。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GDP占比,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养老金水平都远低于美国。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矛盾日益凸显,我国有较大的养老产品需求。

因此,发展养老型产品,既符合资产运行规律,同时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银行需要摒弃“以短养长”的惯有思维,着力开发、引导客户需求。可以预见,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从粗放单一的产品类型转向个性化的精品理财产品。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博风集团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沪ICP备12009071号 网站支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