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暗补”变“明补”:粮价市场化推进

2016-03-01 by 博风集团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并且针对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自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玉米是第三个进行价格改革的重要农产品品种。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是改革的趋势和目的,在经过大豆、棉花和玉米的尝试后,未来小麦、大米也将最终实现市场化定价和目标价格补贴。只不过,由于涉及粮食安全,改革必须谨慎,必定缓慢。   

从“暗补”变“明补”   

挂钩补贴,就是现在试点的目标价格补贴,是“明补”。专家表示,目标价格补贴是未来农业补贴的改革方向。   

“我国现在的农业补贴包括两种,一种是综合补贴,又称脱钩补贴,是‘暗补’,一种是挂钩补贴,就是现在试点的目标价格补贴,是‘明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介绍,目标价格补贴是未来农业补贴的改革方向。   

综合补贴包括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都和价格脱钩,是“暗补”的一种,目的是鼓励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   

而托市收购和临时收储政策都是国家事先制订价格,农民直接享受高价,也是“暗补”。最近几年,多位专家、政策决策者、业内人士都在不同的场合呼吁,这些价格支持政策,导致的市场扭曲效应日益明显,致使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超过国际价格,使今后提价面临“天花板”约束。   

继小麦和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后,玉米也被纳入价格调控的农产品种类。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07年第一次实行,当年临时收购价格平均0.7元/斤,2014年平均价格为1.12元/斤,7年时间约上涨60%。当前,进口玉米原则上到岸的价格加上1%关税,约为1600元/吨,而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是2000元/吨。小麦和大米的价格也是连年上涨,高于同期国际价格。   

“根据国储每年收储和每次拍卖、移库的数据推算,2012年收储的玉米应该还有未抛售的,2013年收储的基本没有抛售,2014年收储的还没有动。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差。”卓创资讯粮食行业分析师刘阳介绍,而进行托市收购和收储,国家财政都要背上负担。   

降价去库存   

农业供给侧改革写入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去玉米库存、减少替代品进口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方面。   

去库存、调整种植结构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比2014年下降了0.1元。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粮食局专家顾问程国强看来,这属于过渡性调整,虽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但可能无助于缓解当前玉米高库存问题,政策调整远未到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要做到去玉米库存,必须要保证国内的玉米价格低于到岸的玉米替代品,确保新的玉米国家库存不再增加和改变东北玉米主产区国有粮仓独大的局面,确保多种市场主体的参与。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   

被称为“明补”的目标价格补贴则是一种差价补贴,政府预先确定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农民补贴,以保障农民的利益,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补贴。   2014年,中央财政向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拨付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资金32.5亿元,向新疆拨付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240.3亿元。   

张照新介绍,根据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对大豆和棉花试点的调查,政策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棉花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都有所调整。   

农业供给侧改革写入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去玉米库存、减少替代品进口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方面。农业部日前发文,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在刘阳和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看来,针对玉米的收储制度改革要建立的生产者补贴制度与目前试点的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几乎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   

“今年应该还会继续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是价格进一步下调趋势很大,可能会每年下调0.1元,让农户逐渐适应,寻找替代品。”刘阳推断,未来2~3年,当玉米收储价格调整到0.8元/斤左右(当前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在0.8~0.9元/斤之间),靠临时收储来保障农民利益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取消临时收储很有可能。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过大豆、棉花和玉米的经验总结之后,小麦和水稻的价格改革将会慎重进行。事实上,早在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进行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时,陈锡文就表示,未来小麦和水稻也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   

程国强建议,用2~3年的时间,逐年同步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降至合理水平。调整到位后,对水稻、小麦等重点粮食品种,另行采取随行就市的最低保障临时收储措施,为农民卖粮提供基本保障。   

考虑到大豆和棉花试点出现的核实种植面积、核定产量等等一系列耗费成本、出现虚报的问题,马文峰建议,利用物联网,通过连接云端智能化的电子称体系自动采集各个交易节点(包括产地、销售地)交易主体信息、产品来源、质量等级、数量、交易金额详细的记录进行自动存储到云端数据库,也可以同时将交易信息发布,这样国家在确定产量和销售量以及价格时就方便很多,同时该信息平台也可以和金融系统共享,方便农民进行贷款、还款。

 

博风集团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沪ICP备12009071号 网站支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