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系统性开发资源 掘金现代大农业

2016-11-07 by 博风集团

近年来,农业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重视。国外有媒体将农业资源誉为“人类自然和经济资源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块宝藏”。从国际资本投资热点看,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农业,尤其是看好中国农业的投资机会。索罗斯直言:“未来10年中国最大的商机在农业”,罗杰斯更是预测:“未来20年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业”。而近年来,国内的资本大鳄也已开始进军农业,如民生银行推出“农产品金融产业链”概念,养殖金枪鱼、联想集团种植猕猴桃、京东开始种大米、阿里巴巴投巨资养牛、万科投资成立农林综合体系、万达在吉林开始种植蔬菜、绿城房地产进军现代农业,恒大向乳业与粮油拓展业务……均收益斐然。   

这些投资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发展即将踏上坦途?“这种投资尚存在长远性发展的短板。”近日,农业专家、面制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真向记者表示,由于上述投资过于侧重种植、养殖环节,而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的应用较少,短期内虽然取得了一定收益,但整体提升的空间有限;并且产业进入门槛低,极易过剩。他认为,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利用现代科技,大幅度提升农业加工环节的水平,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产业体系,将农业资源的真正价值挖掘出来。   现状 加工领域投入少农业仍是“半截子”产业链   刘晓真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对于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尚不尽人意。而这个问题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存在的,农业技术应用还仅是单点、单向上的。   

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在哪里?据刘晓真分析,第一,要重新评价和确定农业资源的定位,引领农业资源开发的思路创新。   

有史以来,对农业的定位就是提供食物来源,认为农业就是“种植农业”。特别是自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工业文明表现出的巨大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聚集,农业由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在我国虽然连续13年出台“一号文件”,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增长,但在结构上,农业仍是一个“半截子”的产业链,管理体制分散,导致政策资金多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良种、农机购置等种植环节,而对农产品加工转化领域投入少。所以,尽管自1964年12月第三届人大到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四次提及农业产业化,目前农业仍然是比较效益很差的弱势产业。   

建国60多年,始终被视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是否真的难以摆脱经济质量差的宿命?据刘晓真介绍,近年来理论界和科技界也在不断分析,并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将沙业、草业、海洋业等划入农业,构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体系”的构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前副总理姜春云进一步提出将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并入农业的设想。刘晓真认为这些想法实际就是要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他认为,“现代大农业”体系,不仅包括粮、林、牧、渔、果、蔬、草等传统农业产业的分支和领域,同时包括围绕上述农业产业开展的科研、加工转化和市场运作,而形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第二,完善现代科技体系,为农业资源开发提供有效支撑。刘晓真指出,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除耕作机械、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及围绕粮食增产的杂交育种技术之外,鲜有新的技术产生和进入。虽然近年来农业领域显现的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国内外各类工商资本蜂拥而至,但所投入项目和产业产品的科技水平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特别是资本多投入在产业链前端的种植和养殖环节。而与种植、养殖相比,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强、投资小、收益大、稳定周期长、持续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对现代科技的需求空间大、对新技术的承载能力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更高。所以应积极应用现代科技,加快农业资源开发的步伐。   

何谓“现代科技”?刘晓真的理解是应由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两部分组成。“近年来在前沿学科技术的开发中,对农产品的研究逐步细化,对基础研究、微观研究也日渐深化。另外,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学科技术不断涌现,以及系统感应、控制技术等优化工业手段逐步成熟。这些成果和手段可直接引入和嫁接,形成农业资源开发的核心支撑要素。”刘晓真如此解释了他对农业现代科技的理解。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使农业资源的系统创新成为可能。在现代产业发展中,单一点上的技术突破,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在以产品为核心的每一个产业环节上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优化提升。近年来,主食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主导推动,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范例。目前我国已有企业通过在基础研究、工艺研究、装备研制、标准化、市场信息化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产业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造就了一个拥有2万亿元以上产业空间、且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型产业体系。  

 当然,主食产业化还只是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个示范环节。此外,按照大农业思路,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系统开发,在粮、果、草、林、蔬、药、畜、渔等各个领域可培育大量类似的加工体系,可将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数十倍、数百倍。”刘晓真进一步阐述了大农业的思路。   

未来 利用现代科技培育产业新亮点   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将给农业带来什么?刘晓真分析认为,农业资源的系统开发充分挖掘了农业的经济价值。随着现代创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拓展了农业资源可加工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可使农业加工产品由衣、食等生活品,向建材、医药等领域扩展,利用现代科技培育出产业亮点,进而形成庞大的新型产业集群。正如上文提到的主食产业化,通过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加工供应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粮食等农业资源转化的升级,而且已经在多个省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并且投入产出比达50—100倍,远高于已知的绝大多数项目。   

刘晓真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理论界往往是概念多,借用国外经验多,缺乏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缺乏清晰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手段。实际上农业资源开发空间巨大,社会需求和经济价值巨大,主食产业化的发展已经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并提升了农业和粮食产业的经济价值。据他介绍,由于受经济、技术等方面条件制约,目前主食的生产,尤其是馒头、鲜面条等面制主食,均以地摊、夫妻店、小作坊为主体,85%—95%以上的主食由大小作坊生产,而主食产业化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系统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主食产业化从基础研究到模式集成的多个核心环节,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与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支撑下,主食产业化在全国全面启动,成长为了一个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  

 同时农业资源的系统性开发,有助于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刘晓真认为,与煤炭等传统的石化资源相比,农业资源具有低碳、当量大、可再生等优势。农业资源的开发,将为部分制造业提供原料支撑和能源保障,有助于传统产业摆脱对传统石化资源的依赖。同时,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也是人类对农业资源认识和利用的一大进步,不仅对我国,对全球而言也有巨大的创新价值。

 

博风集团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沪ICP备12009071号 网站支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