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全国“两会”前夕,一只“日本马桶盖”引发了关于“中国制造”的大讨论。一边是国人出国采购,一边是国内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这种极致的矛盾凸显出“中国制造”当前的许多问题。支持和振兴中国制造业,也就成了今年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为3.3%,较上年大幅放缓8.9个百分点。“我最担心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黄淑和坦言,产业向高端升级需要牢固的基础,中国“一时迈不上去”,低端产业又因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难以与周边国家竞争。两头挤压之下,制造业下一步该怎么走需要深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针对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概念: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向强转变的第一步,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抓智能制造就是主攻的方向,这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而据记者了解,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竞争热点。美、德、日、韩等传统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不约而同把发展智能制造放在未来产业战略的重要位置,甚至把发展智能制造定位为国家产业结构重建的核心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例如,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2%回升至2013年的15%;日本布局建设覆盖产业链全过程的智能制造系统,先后出台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和新增长策略,推进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太阳能发电等产业的发展;韩国正在以工业设计和数字标准为重点进行集中突破,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等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技术带动制造业转型,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和再布局,是目前国际打造智能制造的通用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网络经济的概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释放新的消费需求,“要尽快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移动总经理郑杰在议案中提出,要通过信息业带动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大会上发言,点明人工智能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将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动器,加快智能化制造的进程。
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从今年开始花大约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地区、行业做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选择哪些重点领域和地区?这是一个香饽饽!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就在全国“两会”期间主动表态请缨。张新起表示,互联网正推动着山东工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青岛工业互联网已经迈出探索性的步伐,2015年,青岛将以互联网工业、工业4.0为发展方向,推出20家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有所建树的企业作为新世纪的标杆,感染和带动其他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张新起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发起全球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基金,打造一个千亿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体系。
哪些环节应该成为突破的方向?现在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售后服务环节、采购环节,如B2C和B2B,以后在制造环节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都会给现有的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或者革命性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海尔轮值总裁周云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在全球推工业4.0的时候,制造业企业如何把自己变成互联工厂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必要条件,就是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提高效率;还有一个是充分条件,是让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营销里面,不要觉得做了自动化就有了互联网因素,有了用户才有互联网,这个观念的颠覆是最重要的。
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互联网时代是自上而下的架构,而工业互联网则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战略,也就是从数据中心怎么建、云服务怎么用、大数据怎么分析这些方面入手,从企业到行业到国家到国际。其未来的前景可期,但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网络安全,不被攻击、不被篡改,如何保护用户个人的信息安全,更值得探索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