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煤炭迷途如何解困

2015-02-12 by 博风集团

聚煤网2月10日讯:为更好把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判未来发展趋势,2015年1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炭经济研究院在北京融金中财大酒店组织召开了“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年度发布暨2015’中国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研讨会”。

会议由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主持,邀请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助理谭显东、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子琦,分别作了宏观经济、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的形势分析和预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教授对2014年煤炭经济运行和2015年煤炭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与会专家、企业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015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和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运行巨大的压力。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耗期,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跌。

2015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容乐观。石油价格下跌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经济;因债务关系,还将拖累整个欧洲经济。日本消费税政策的出台,将使得安倍经济学面临进一步的挑战,民众信心受挫,经济衰退不可避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尽管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经济蕴含巨大正能量,但需要通过时间发酵。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来自于三期叠加的压力依然很大,国民经济增速下滑难以避免。但也存在不少利于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在增加;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三是农业、水利投资很快;四是工资上涨、资本市场活跃等因素将刺激消费,进而提升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五是鼓励创新创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改革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所有这些,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对此应抱有信心。

电力供求格局总体宽松

谭显东(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4年,电力产业呈供给宽松局势。全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为近八年新高,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三成,比重持续提高。全社会用电增速大幅回落,仅增长3.8%,创近16年新低。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是气候条件良好,没有出现大面积持续高温现象。在需求增速放缓和新增装机快速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创近三十年最低值。

根据多年的跟踪观察研究,2015年用电增速或将有所反弹,但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反弹力度不会很大,估计回升至5%~6%的水平;与此同时,新增装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达到9100万千瓦的水平。总体看来,2015年我国电力供求格局仍将保持总体宽松的格局。

钢铁产能过剩的态势将依然如故

陈子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

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初步统计仅增长0.9%,增速大幅减缓。但钢材出口出现了大的变化,全年出口钢材接近1亿吨,净出口粗钢量同比增长64.5%。因此,2014年钢材产量增长主要是被出口拉动的,并非由内需拉动。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实际上则没有增长或略有下降的。

2015年,我国钢材需求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可能维持上年同一水平。钢材产量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出口将有所下降;经营方面,资金紧张状况难以改观;能源消耗方面,煤炭仍将占钢铁产业总能耗的70%左右,但耗煤量不会出现较大增长,考虑到节能减耗持续深入的影响,钢铁产业耗煤量甚至可能下降。

综合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东中西部差异等因素,我国钢材需求将进入一个弧顶期。弧顶期不同于倒V型的短期调整,表现为一种在高峰区间长时间持续波动的状态。预测钢铁产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态势依然如故,并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化解。

借助“政策底”夯实“市场底”

岳福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

从总体上看,尽管当前煤炭产业仍处于“隆冬季”,但在政府政策“组合拳”的支撑下,煤炭产业状况有所好转。尤其从四季度相关指标看,煤炭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煤价同比虽有所下降,但环比有所上升;产业销售利润率有所回升,与全部工业平均利润率的差距环比缩小;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环比有所增加。需要强调的是,煤炭产业状况的好转,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正是在“限产能、紧进口、控产量、减负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能量的发挥,才使处在隆冬季的煤炭产业感到有了丝丝暖意,才有了“着底”的感觉。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底仅仅是“政策底”,在煤炭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现金流不畅、税费依然偏重、投资大幅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还不能说“市场底”筑底成功。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纵观下游产业状况,深刻剖析产业内部存在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煤炭产业经济景气值掉头向上可能不大,继续维系上下两难可能性较大,但也并不排除再次出现惯性下跌。新形势下,尚需社会共同给力,助推煤炭产业借助“政策底”形成的有利条件,夯实“市场底”。

建立全球化的资源观

王源(淮南矿业集团能源战略研究会会长):

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不化解,煤炭产业很难走出困境,但面对产能过剩问题,也不要有急躁的情绪。过剩产能的化解、落后产能的退出,不应静态考虑,还需动态地去考虑。当前产能过剩对我国自身来讲,是一个阶段性问题和负担。从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出发,我们应树立全球化的资源观,把世界的机遇当成中国的机遇,凭借自身的国际地位、利用适当的外交政策,统筹考虑石油、天然气进口问题,将钢铁、建材、煤炭甚至将来可能出现的电力等过剩产能,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如煤炭产业基建、工程、教育、物流、金融等服务向国外输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形成实体经济的交互,并在一定程度上冲抵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而且更有利于严重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化解。

适应新常态关注新问题

刘万波(川煤集团总经理):

煤炭产业持续不景气,产能过剩、需求不旺,煤炭企业要适应这种“新常态”,要有新思维,更要有新举措。一是要学会过“紧日子”、“苦日子”,通过各种方式渡过难关;二是要坚持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抛弃幻想,适应煤炭经济低速增长。具体而言,煤炭企业需要收缩战场、精干主业、放开辅业、面向市场、拓展空间,有必要实施产权多元化,推进产业链整合,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面对煤炭产业新常态,煤炭企业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产业管理部门的关注。一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均出现困难;二是税费制度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企业负担增加的现象;三是资源枯竭、高硫高灰煤矿有序退出问题亟需政策支持;四是煤矿治灾体制不科学,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五是缺少差别化政策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六是环保新政催生扣款、罚款过滥,加重企业成本。

应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张双旺(内蒙古伊泰集团董事长):

2015年煤炭形势不容乐观,或许比2014年更加困难。为防止产业形势进一步恶化,亟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我参与了二十多年“煤电互斗”的全过程。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会议期间,煤炭部领导请我们72位煤炭产业劳模座谈,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使大家在会上同诉苦衷;而彼时电力产业形势向好。2003年以后煤炭形势开始好转,不断攀升的煤价导致电力产业亏损累累。如今,相似局面再次上演,电力日子好过,煤炭日子难熬。对此,我曾多次向原煤炭部、国家发改委建议,尽快建立一种机制,形成产业间的合作共赢关系。但这种机制一直没有形成,无序竞争依然严峻,危害极大,对上下游产业健康发展都很不利,已经造成惨重的损失。由此,我再次建议,煤炭、电力以及钢铁产业管理部门应在完善市场方面多做工作,形成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尚需上下共同努力

吴吟(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煤炭产业的困难是长时间形成的,尤其是受前期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弊端的影响,因此,其持续时间也不会太短。2015年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煤炭产业走出困境,尚需政府、产业、企业、智库上下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当前,“煤”的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煤炭企业应把握好新常态下发生的新变化,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需求呈刚性、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力消化能力强的新兴产业。

产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一是继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大企业集团科学发展;二是加大落后产能的退出力度,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政府需要改善发展环境。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科学产能的形成;二是要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要将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作为政府公务的核心,统筹社会稳定与产业发展,清费正税、降低税负,为煤炭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为企业主辅分离、企业办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政策支持。

智库需要加强研究,提出建议,以期引起决策层领导的重视。今天大家提出的建立全球化的资源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后产能退出政策、差别化政策、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等问题,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  

 

博风集团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沪ICP备12009071号 网站支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