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高库存“堰塞湖”让市场化解
中国今日粮食问题的复杂,超出不少人的想象。
在中国东北,虽然是稻谷主产区,却有约80%的米厂因为原料不够停工停产。
化解中国粮食问题,找到中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穆彦魁,益海嘉里现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之一。
粮食库存“堰塞湖”
从2008年开始,政府通过托市等政策,大规模进入粮食流通市场,把大量的原粮高价收到了国家储备库。
穆彦魁说,政府这么做的本意是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业作为消化渠道,大量的粮食囤积在政府储备库,形成“堰塞湖”,不仅消耗了巨额的财政资源,也影响了市场正常流通,并且进一步影响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加工企业因为原料供应不畅而被迫停工停产。比如去年在东北新稻上市后,加工企业都按照惯例计划在6个月内收购全年的原料。可是由于国储入市收粮,新稻2个月就全部收完了,结果导致东北地区80%的米厂停工停产。
其次是财政负担问题。大量的原粮进入储备库,国家每年要支付数千亿的资金用于粮食收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工保管、利息费用等,财政不堪重负。
第三是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新粮要在储备库中储存1~3年以上才会投入市场,这样不但消费者吃不到新鲜的大米,而且由此引发的陈化粮问题,给产品品质带来巨大隐患。
还有,政府高价托市也造成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促使周边国家廉价农产品大量进口和走私到中国,这显然不符合政策的初衷。
第五,政府在东北对玉米进行托市收购,导致东北玉米价格高于华北,使华北玉米大量倒流入东北,这样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使东北的玉米加工厂因高价原料丧失了市场竞争力,造成严重亏损。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北今年倒流到辽宁的玉米就超过500万吨。
扩大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穆彦魁表示,保护价收购和临时收储制度的初衷是保护农民利益,但因为直接干预价格,政府直接入市收粮,扰乱了市场运行秩序。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这就是违反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此类政策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国家在启动此类政策的时候应该慎重评估其必要性,不要把它搞成一个常态化的政策。
而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和目标价格保险机制,能够很好地在保护农民利益与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方面达到平衡。穆彦魁说,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先在东北的大豆和新疆的棉花两个品种试点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我们衷心希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尽快推广到其他品种。
粮食安全突破口在现代加工业
益海嘉里1990年向市场推出了第一瓶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帮助中国消费者实现了从土榨油到精炼油的消费升级,今年,包括益海嘉里在内的国内食用油企业,在市场大力推广非转基因食用油产品,食用油市场达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新阶段。
穆彦魁说,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我国油脂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没有一家现代化的油厂,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食用油产业,中国的食用油市场数量充足,价格稳定,品类繁多,质量安全。但是反过来看我们的粮食加工业,则还处在很落后的发展阶段。
穆彦魁认为,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现在的“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今后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力量,就必须发挥粮油加工产业的牵引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穆彦魁说,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目前我们油脂加工行业的竞争力是全球领先的,但是粮食加工产业差距很大。我们的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50%,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
以大米加工为例,一个大型的大米综合加工厂可以将稻壳燃烧发电,米糠榨取稻米油,米糠粕提炼膳食纤维,稻壳灰提炼白炭黑、活性炭等30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样可使每吨水稻的加工增值1000~2000元。如果中国每年生产的2亿吨水稻都能按照这种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加工,那么不仅可增值1000亿~2000亿元,还可每年节约2000多万吨煤,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并生产230多万吨稻米油,这相当于1.1亿亩大豆的产量。
穆彦魁建议,国家要加大对现代粮食加工业的支持和引导,尽快提升粮食加工业发展水平,从而为我们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